心图徜徉
关于 纯手动 | 复制 | 收藏 | 推荐

纯手动
最近的照片

08/16/2010 05/20/2010 03/26/2010 03/25/2010 12/08/2009 10/29/2009

更多

标签
RSS 2.0 Feed
访问统计:64272
  <<前一张 下一张>>  
《“组照”杂谈》
03/11/2009 

《“组照”杂谈》(上)

■纯手动


我们很多时候在网络、沙龙、影赛、影展、报刊、杂志等各种照片能够出现的场合接触到所谓摄影的组照,也包括咱们《光影车间》摄影网的交流帖子中,最近出现了不少逻辑混乱却冠之以“组照”为名的图片集,可见,交流者的意识里这种发布形式确能对记录事件和表达观点达到更有力和完整的表现。但是也能发现很多人在组照的组织思路上是不尽清晰的,组照的质量提升之路上似乎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障碍,本文旨在讨论如何跨过这个障碍,解决一些组照的认识问题,不求高屋建瓴,但求抛砖引玉。

一、到底什么才是组照?

在许许多多的文艺创作领域存在着以“组”进行表达和传递的形式,文学方面有组诗,音乐方面有组歌、组曲,绘画方面有组图……。现实的摄影创作中,许多不曾接受过摄影基础训练的人,时不时能拍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照片,这便是摄影的偶然性。而面对一些重大事件、连贯性的创作,一张照片往往不足以发挥说服力,也不足以让读者完整、丰富地感受摄影师的纪录或创作。摄影师们或编辑们便需要将多张照片依照一定的条理组合起来、作为组照进行信息传递。在此意义上组照便是以单幅照片为元素进行多元素有机组合的表达形式。它是摄影传播上一种很重要的载体,是摄影的系统创作。

当摄影师用多张照片完成表达的时候,其前期拍摄思想、通过编辑组照进行的逻辑表达、视觉表达等综合功力也将在这些组照中整体体现出来。由此,无意识或者意识混乱状态下的所谓“组照”我们只能将其归纳为照片的集合。

在开始杂谈组照之前,由于摄影大类上的特定原因,使得组照在各种大类上的表现亦有一定的区别,由此我们在认识上有必要进行清晰地界定:以叙事、表达观点为重点的纪实组照、和以传递创作思维为重点的艺术组照,两者之间虽然不会有泾渭分明的界限,但是在组织上却有不同的编辑方法、立题出发点和传播侧重面。

二、谁在拍摄组照?

组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创作中实则是很广泛地被运用,仔细整理一下,不难发现除了我们在沙龙、影赛(展)、报刊杂志所见以外,还大量存在。

1、纪实摄影

只能说有一部分摄影家主动肩负起社会和民族的道义责任,将摄影打回记录的原形,他们游离在利益化的比赛之外进行创作,记录社会、民族发展进程,向历史负责,遴选这些进程中的典型事件,长期跟踪拍摄,形成大量的纪实作品,按主题归类以组照示世人,进而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呼号乃至推动作用,他们不仅在摄影创作上实现着自身的社会价值,且在身后留下了丰富的人类文明成果,并获得历史的尊敬。

2、观念摄影

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美术界的先锋艺术探求,以摄影为表达方式,将客体由客观事物转移到主观上来,以观念的表达作为核心,大量存在组照的表现方式,被认为是美术运动的派生物。我们感激这个摄影形式的出现泯灭了摄影玄虚的光环,摄影这种技艺被摄影家之外的艺术家们所掌握和运用,摄影因此表现出广泛的包容性。

3、公务摄影

在繁杂的企、事业、行政单位日常工作和各种事件中,由后勤宣传等工种为主的人员为记录主体,对事物进行点点滴滴大量的拍摄,成果往往有明显的记录目的和拍摄随意性,与摄影美学教条格格不入,由于拍摄存片量数目巨大,形成了遴选组照的基础,但缺乏明确有效的照片组织,虽然不能按照基本的组照特征去观赏,而它们却能在台帐、宣传册、档案中得以留存,也许拍摄者们一辈子也无法拿摄影作为炫耀的资本,但是他们留下的确是珍贵的历史档案资料,无意识间比摄影家们更容易地使作品靠近后世。

4、艺术摄影

自诞生之时,提倡着严谨的创作理念,引导着几代摄影人孜孜以求,也被尊奉为摄影的纯正血统,单幅和组照的表达形式交替辉映。现如今受到器材工业推动的摄影大众化冲击,在一些地域逐渐固步自封到浅表的形式表达,不自觉地被那些自认为上升成摄影家的人们所亵玩,生产着视觉的八股文。

三、组照需要怎样的组织思路?

我们很多拍摄者有敏锐的目光能发现一些摄影专题,也有极大的热情和韧性坚持长期艰苦的拍摄,但是面对庞大的摄影积累,由于组织能力的匮乏却不能出手一组震撼的组照,是普遍的遗憾的现象。那么我们应当锻炼出怎样的组照组织思路呢?话题有些大,但不可回避且必须面对,那么我们就硬着头皮去面对吧。

首先,根据组照的不同用处确定组织思路是必然的。

现实情况是,我们的摄影成果通常的出路是参展、参赛、向报刊杂志投稿、形成画册出版等,前三者发表形式第一个要面对的具体要求是幅数,一般影赛影展要求的组照幅数在4——8幅之间,报刊杂志虽然不是十分严格,但也受到版面设计和篇幅长度限制,因此在进行这些组照各片的选择和编辑的时候,务必力求准确地切中要害,体现编辑上的简练要求,能少用一幅便少用一幅,不能因为舍不得放弃个别自己满意的片子而使整个组照显得拖匝,那就得不偿失了。

其次,根据已有的组照思路进行有选择的使用。

《纽约摄影学院教材》为此提出了个基本要求:图片故事的结构应该由一幅能清楚地确定主题的开篇图片、一幅结束这篇报道的收尾照片、中间是几幅能发展这个主题并提供细节的照片构成,所以,一个组照的构成幅数最少不应低于三幅,这是讲述事件开头、过程、结尾的最低限度要求。

美国《生活》杂志的要求似乎更加细化,它要求组照内容能体现故事的开头、一群人、一个人或某个局部的特写、故事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事发生的过程、故事主人的肖像、一个好的结尾。很显然上述两个组照组织思路是依据事物发展的线性规律去布置的。

而《国家地理》从自身特点出发提出了围绕主题多角度呈现这样一个卫星式的组织要求:人们的衣食住行;地方的政治,宗教领袖是谁?有环境的地貌;这些人用什么来赚取生活费用,赚钱用来做什么?

在报纸这种新闻性很强的传播媒体上,拉斯韦尔模式是一种很普遍的要求,也即在向公众公布某个事件的时候,讲清楚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简称“5W”。

再次,根据视角的不同表现优势丰富组照表达形式。

在《生活》杂志提出的组照思路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形式建议:故事的开头使用全景,表现一群人的时候使用中景,表现一个人或某个局部的时候使用特写、近景。这样一来对镜头各个焦距段的使用也就被涵盖了进来。在我们的日常拍摄实践中,有不少影友还认为应结合进视角的侧、仰、俯等不同角度,以求丰富组成形式。

另外,还有一些组织思路可以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如艺术组照中的围绕主题合并同类项,倒叙、流水账式表述等。

(《“组照”杂谈》全篇发布篇幅超出NPHOTO的设置,《“组照”杂谈》(下)待续)

标签: 鼓腮论影

评论

不良内容举报
正在载入评论内容...


<<前一张 下一张>>

纯手动
好友BLOG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