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像影色
记录一种想象
关于 柳苏苏 | 复制 | 收藏 | 推荐

柳苏苏
最近的照片

02/23/2009 »

更多

标签
RSS 2.0 Feed
访问统计:333
  <<前一张 下一张>> 
哭过之后
02/23/2009  相机: Sony Cyber-shot DSC-T10

在中国,这样媒体全方位覆盖一场灾难,还是第一次。既然是第一次,自然就有很多需要检讨的地方。

检讨,不是为了打击士气,更不是为了在伤口上撒盐,而是为了走出一条更宽广更有远景的大道。

由于此次政府的空前开放,不止新华社等中央机构的记者迅速抵达了现场,全国乃至全球的传媒也都来了。于是一夜之间,形成了文字、声音和影像的全方位媒体洪流,24小时地包围了所有的受众,一种以往曾经主宰过无数灾难报道的小规律也就移植到了中国来了——在灾难初期,先是大量涌出灾情实况报告,然后渐渐把焦点对准了救灾过程中的感人事迹。

这并不是媒体刻意造作,只是受众和媒体之间互动的结果。事情刚发生的时候,大家自然想的是要知道最新最准确的消息,但当尸横遍野的惨状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再眼前,大家就会觉得无法承受了,接着就会像一出戏一样,叙事的常规下意识的介入,英勇救人于其他“闪耀人性光辉”的故事就渐渐出现,并成为焦点,因为受众实在需要情绪的缓解。

中国“抗灾大于灾况”的报道传统更会加剧这条叙事线的起伏。在死难者渐渐成为数字,废墟的景象开始叫人麻木之后,大家的确需要一些可以安慰伤痛可以感动人心的故事。我们在绝望的时候需要重新肯定自己坚守的价值,再困厄的处境格外盼望自己期待的解脱,所以这一切都是很自然的。

当时,“自然”的是市场化时代的传媒,总是忍不住把他人的痛苦变成自己竞逐目光的战场,夺取独家画面之余,还要用音乐录像之类的手法不断的煽情再煽情。到了后期,更要再我们的独特国情之下,追逐官员,苦候领导人,以此为标榜。于是,该有的深入分析和远景构想就这样延滞甚至消失了。

假如这一切都情有可原,我们是否应该期待冷静之后的反思和检讨呢?然而,这个时候,只怕受众们的注意力要开始转移了,大家流过眼泪捐过钱,确定自己的任性仍然完好之后,就觉得事情可以告一段落,“抚平伤口再出发”,重头欢庆奥运会的开幕了。

我们自己的伤都很容易好,震区的伤却至少用得上10年之功方得愈合。这不是凉薄,这只是常常出现的状况。想想看,非典康复者的生活都回到正规了吗?陕西奴工都找回来了么?曾经触发史上最大捐款潮的南亚大海啸,其灾区重建至今未成,许多允诺了的善款仍未兑现......媒体总有大量的事要追踪,我们总有旧的记忆要放下。

当领导人巡视灾区,企业巨头纷纷认捐,甚至救灾人员慨谈亲历的画面,开始盖过仍在寻子的母亲与生活无着的灾民时,这种冷酷的媒体过程就已经开始了。

可是,我们还有多少问题想问而没问呢?那些学校是怎么挎的?那么多的水坝是怎么来的?一般军人受过多少的救灾训练?救援过程中有没有管理上的瑕疵?志愿者服务素质究竟能否得到保证?没错,日子还是要过的。但是灾民以后要住再哪里?靠什么生活?要不要为已夸的房子还债?再电视无所不用其极的煽情演出之中,这些问题太冷,太理性,而且很容易会变得渺小。当然,许多人很愤怒的声讨“豆腐渣”工程,立誓要追究那些没有良心的东西,“处以极刑”。不过我怕他们太忙,说过了,就忘记了。

这些言论,是个没人愿意听的话题,灾难之初,说了妨碍救灾工作的进展,到了现在再说,又破坏了大家疗伤修复的心情,所以,不说才是对的吧。

标签: 四川,记录,珍惜

评论

不良内容举报
正在载入评论内容...


<<前一张 下一张>>

柳苏苏
好友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