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游走在城市和乡村的拍客视界
那些过去和将来穿梭在城市与乡村,我边走边看
关于 叶飞 | 复制 | 收藏 | 推荐

叶飞
最近的照片

03/08/2010 06/02/2008 » 09/27/2007 09/21/2007 09/20/2007 09/16/2007

更多

标签
RSS 2.0 Feed
访问统计:74928
  <<前一张 下一张>>  
沙尘暴
06/02/2008  相机: Nikon D70s

不晓得今天下午的扬沙天气算不算沙尘暴?透过窗户看到就是昏黄的一片,能见度很低。这样的天气,让人觉得特别的不爽。
作为一个摄影师,我一直想做一个选题叫做《走在风里的人》。通过这样特殊的天气状态,来反应和说明人的渺小和自然的无常。常常这个时候,我就觉得人的适应能力超强。具体到个人的时候又觉得生活是如此的不易。透过写字楼的窗户,我躲在玻璃后面,拿着相机如同偷窥般地瞄准他们,看到他们的另一面。无奈、恐惧、烦恼……
能看到的很多,还有不能形容的一些细微感受。
我第一次了解沙尘暴好像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我如同画面中孩子的模样。我家在和套平原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落。沙尘暴来袭的时候,可以用遮天蔽日来形容都没有一些夸张的味道。下午三四点的时候,整个天空被黄沙笼罩,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土腥味儿。
大约是春春季。我和村子里的一个伙伴去沙窝子里玩耍,当时,人傻胆大,甚也不怕。这样的大黄风我们一点都不惧。要不是我爹在村口拿着红柳条打我的屁股,我都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
原来,当沙尘暴来的时候,家里人发现儿子不在家,就满村子的找,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但那是我还和那个小兄弟在沙窝子里嬉戏。害得父母大人担心的不行。所以,我对沙尘暴的最初记忆是和老爹打我联系在一起的。对它的恐惧感也是从挨打开始的。仔细想想,有时候这种暴力行为也居然可以被理解成爱。很多农村老爸表达方式都是如此的简单,甚至有些粗暴,很是深入人心。真如沙尘暴过去之后,才发现天空的湛蓝和空气的清新。呵呵。
因为一直生活在内蒙古,对沙尘暴的接触自然多了起来。2001年刚当记者,为了拍一个沙尘暴的图片报道,几乎用了一个胶卷,后来居然还没有见报,很是不爽。
每年的春天,沙尘暴都会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内蒙古也成为北京人常常提及的一个地方,他们通常的说法是:来自蒙古高原或者内蒙古的沙尘暴。阿拉善成了沙尘暴的源头。于是,很多内蒙古人总觉得有些对不住毛主席似的。记者们还是很厉害的,他们会借此做很多文章。其中,有一次全国两会,内蒙古来了一次非常大的扬沙天气,北京也下沙不少。北京很不习惯,说内蒙古的沙子落到了紫荆城。其中有个记者说“内蒙古的官员面带愧色”来开会。当时,作为一个内蒙古人真觉得抬不起头来。
后来才明白,沙尘暴或者说扬沙天气也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已,(“面带愧色”比较牵强,应该属于记者操作层面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想象力过剩造成的)从人们对它的厌恶程度来说可以和台风相提并论。比较极端的扬沙就能称之为沙尘暴。当时,研究沙产业的一个专家说,北京人民只有在沙尘来临的时候才会想起内蒙古人来,植树造林的时候就记得不太清楚了。呵呵,戏言而已。但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我们都是大陆人,这个地方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大家的。人家东京的日本人都来内蒙古的鄂尔多斯种树,你北京的爷们儿就不能来浇浇水什么的?
后来,大家都明白了。沙尘暴它不是内蒙古的特产,而是需要地球人都需要面对的生态问题。于是,来了一帮中国顶级的企业家去阿拉善种树去了,还成了了一个绿色基金——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把环保当成事业来做,现在的会长是王石。他们不仅付出了金钱,还付出了精力和感情。我经常看到他们这些企业家拿这个说事,很教育人的那种。站在月球的高度,这些人正在做一件改善地球环境的事情。向他们敬礼!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得出的中心思想有两个:第一个是,沙尘暴是个应该是是全人类应该关注的生态问题;第二个是,改善治理环境人人有责。



标签: 内蒙古 沙尘暴 叶飞摄影 包头

评论

不良内容举报
正在载入评论内容...


<<前一张 下一张>>

叶飞
好友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