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2007
05/31/2007
12/06/2006
12/05/2006
12/04/2006
12/02/2006 »
更多
访问统计:11632
|
徽州祠堂
徽州的祠堂文化 肃穆而磅礴的徽州祠堂,是山区古村落中最为显眼气派的大型建筑。她集徽派建筑与宗法精神于一身,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富有极强的文化个性,留有鲜明的艺术表征,是徽州祠堂文化的缩影,家族血统维系的化身。 祠堂是封建宗法制度的载体,是族权自治的象征。作为栖息祖先魂魄场所的祠堂,源于人类对自身祖先的自然崇拜。最初由民间的祖庙和宫庭的太庙祭祀建筑发展而来,也称宗祠、家祠、支祠。祠堂是一个家族的中心。通过开祠致祭和其它家族追远活动,将族民紧紧地纽结在同一神圣的祖宗牌位之下,形成一个严密的血缘组织。从徽州祠堂的演变看,可分三类。一类是由前辈的住所改建而成。一类是按朱熹在《家礼》中设计的模式修建,以供奉和祭祀高祖以下的四代先祖。一类是在居室之外另行修建的祠堂。在这类祠堂的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建有牌坊、大门、享堂和寝堂。除了宗祠、家祠、支祠之外,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祠堂。如行祠、女祠、专祠、特祭祠等。唐宋以前,徽州人的“家祠”“家庙”还不具有宗法意义。真正意义上的“祠堂”,应是明嘉靖十五年明世宗对民间“联宗祠庙”的开禁。此后,徽州的祠堂才大量出现。徽商致富后,“盛馆舍以广招宾客,扩祠宇以敬宗睦族,立牌坊以传世显荣”,捐资建祠一掷千金,其目的在于光宗耀祖,在一定的区域内营造了一种文化信念,一种宗族归属感。据《绩溪县志》载,乾隆二十年,县境有祠堂一百一十五幢。嘉庆十五年,分布全县一百个村镇的祠堂有一百八十九幢,县内三十八个姓,其中胡姓就建有三十幢。可见,徽州民风习俗无不对建祠、联宗、睦族倍加重视,至此,形成了“邑行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的局面。族谱是祠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在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后,按照朱夫子的理论,若三世不修宗谱即为不孝。通过修宗谱维系尊卑等级,彰善除恶,推行封建伦理,缓和宗族内部贫富矛盾。他们正是以宗祠族谱为载体,通过各种简朴的民俗活动,宣传宗法理念。如建“保安会”,纪念张巡、许远,倡导“忠君报国”。演目连戏,宣传“因果报应、惩恶扬善”。春节认亲拜年,加强血缘姻亲情感联系。清明节认祖归宗,巩固同宗共祖子孙的归根意识。在封建政权难以顾及的徽州广大偏僻乡村,宗族观念在这种特殊的人居环境下,显得十分重要和突出。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族长(祠董、执事)权威的神化,“祠堂”实际上被赋予了许多社会管理功能。如祭祀祖先,隆礼报本,商议处理本族大事,管理宗族财产,建立道德教化体系。在偏远山区,宗族自治成为社会运转和稳定的重要因素。村民心甘情愿地把一切大小事务托交给祠堂安排,祠堂实际上充当着土衙门的角色,进而成为徽州人基本的生存环境。徽州人在宗族自治中,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物化形式——祠堂管理模式。 祠堂是徽州人文思想的高度物化,徽派建筑艺术的典范。“祠堂高耸郁云烟,松柏苍苍不记年。”祠堂作为一村一族最重要,最注目的大型建筑,切合了当时徽州族人共同的社会心理需要。作为宗族权力象征,不同类型有不同规制。宗祠一般采三进七(或五)开间构造。一进为仪门(楼),由大门和过厅、仪厅组成,大多以重檐歇山式建成“五凤楼”,主要是祭祀时供鼓乐之用。大厅后是天井。二进享堂,为主体部分,是祭祀祖先和处理本族大事的场所,大的可容纳上千人。享堂中间正壁,悬挂祖宗容像或祖先牌位图。三进为寝室,为供奉祖先牌位及祠堂中贵重物品的地方。支祠一般比宗祠规模要少。但如果支族中出了大官,或经商爆富,可超出宗族总祠。家祠一般与居宅相连,设有寝室、仪门。祠堂建筑占地开阔,由低及高,立柱横梁,错落有致,翘檐走壁,空间饱满,给人以厚重威严感。祠堂的构架,为达到隆重目的,柱梁门窗均饰以“三雕”。“三雕”的点缀,使祠堂威严和审美达到了至高的境界。徽州人取当地砖木石资源,按照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设计制作,意在承木雕的华美丰姿,取砖雕的清新淡雅,借石雕的浑厚洒脱,使每一座祠堂都成为“东方文化的艺术宝库”。 祠堂是徽州基本的人居环境,浓缩着众多鲜活的历史信息。古祠堂,作为民间最直观的社区活动载体,反映着底层平民的心态,流露出地域的世俗,很自然会将日常情趣在祠堂中得到充分物化。这种活“化石”,凝固着原始的生活本真,浓缩着冰封的史实,记实着内心追索的痕迹。每年清明,族人共同举行祭祖扫墓,藉以叙人伦,凝族力。清人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载:“新安各姓……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后来又演化成一种祭祀节日。每到规定时节,族人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仪式,由族长主持。族长是依世袭“嫡长制”产生。族中有文化有地位的“礼生”参加,并摆设丰盛的祭品。按照行礼、作揖、鼓乐、宣读祭文等程序进行,或鼓乐仪仗绕村(祠)一周,以追念祖上恩泽,颂扬贤德之人,求祈宗族旺盛。每年,按朱子修订的“高、曾、祖、考”要求,要迎奉祖宗牌位,理晋主、越主等事宜。宗祠祖宗牌位,分单牌、统牌,单牌乃表彰始祖、显祖、支祖或有贡献于宗族的“功劳户”。徽州祠堂有严格的“寝室之制”,即中龛供奉的是始祖神主,左右两龛根据昭穆齿德等资格条件,对先祖进行排列。“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则迁”。宗祠兼理族内一切事务,一般采“不告不理”原则。只有重大事项才开祠堂处置。如惩戒不孝子孙,须“赶出祠堂”。不祭祖宗的要革出祠堂,或施以族(私)刑等。遇大灾赈济灾民,至岁末救济老幼病残。遇丰年分送祭谷、祭胙或遇大事举行大典。祠堂祭祖属“展亲大礼”。因此,在徽州人看来,“报本之礼,祠祀为大”。透过祠堂,我们不仅从祭祀中,深深地领略到当时的宗法气氛,体味到宗族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性格,蕴藏的人性精髓。这些,仍是当今我们了解徽州民俗的一个重要窗口。
标签:
永恒的徽州
|
正在载入评论内容...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iFrames . 点击这里 在新窗口中查看留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