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绪荣的Photoblog

关于 秦绪荣 | 复制 | 收藏 | 推荐

秦绪荣
最近的照片

08/15/2008 » 08/08/2008 08/07/2008 08/01/2008 07/30/2008 07/25/2008

更多

标签
RSS 2.0 Feed
访问统计:10040
  <<前一张 下一张>> 
我的红楼说
08/15/2008 

昨天下午在网上看周汝昌先生在文史馆讲的《新解红楼梦》视频,感触多多,很想写点东西,在动笔之前,首先向周先生表示真挚的问候,愿他老人家身康体健、笑口常开。

回想起来对《红楼梦》感兴趣也就一年多的时间,源自06年10月15日回家探亲归队时在火车上偶然梦到自己是一块玉,醒来还看到小桌上有一片杨树叶,当时也没有多想什么,只是觉得这个梦有点离奇或暗示着什么,回到部队后一次偶然翻书又看到那片树叶,才想起做的梦,不知道什么原因特想读《红楼梦》,这和以前是很相浡的,我不喜欢电视剧里的那股脂粉气更不喜欢书本里的文绉绉,而且老人们也一直在说“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所以电视剧和书本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次却很来精神当天就买了《红楼》,翻开一看第一感觉就是“天书”啊,但慢慢沉下去看了几回突然感到自己的“玉”缘于此,很投入的读下去,越读越能在宝玉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有几次都因他和姐妹之间的情意所感动的流泪满面,就像周汝昌先生讲的宝玉身上聚集了 “天、地、人”的精气,在对待姐妹甚至一花一草的感情中他是真挚细腻的,而对于封建礼制的反逆是坚决无情的,在一百零八女儿中我独喜欢史湘云,她没有林黛玉身上的娇气、多愁善感,更没有薛宝钗身上的精明、通达情礼,每日嘻嘻闹闹时刻象“没事人”一样,其实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也存居着伤感和无奈,只是不善表露其外,在大观园中成为最亲和的人。在读《红楼梦》后三十回的时候有时甚至害怕的不敢往下读,贾家的败落、宝玉的阶囚、众女儿的落艳流红,让人心生寒粟,在读到宝玉科考完后出家为僧时悟到了“超脱”,这也是自己第一次体味超脱,什么功名利禄其实都是身外之物,昨天还听周先生提到俞平伯先生的“色空论”,虽然他们不甚苟同,但主旨是完全的一致,都有一颗解读答疑《红楼梦》的大同之心,他们所主攻的方向不同得出的概论也是完全不同的,我还是比较赞同余先生的“色空论”,整部书要告诉人们的就是一切事物是“有无相生”的,但周先生的“探佚学”也是我辈了解熟知那个时代的一部“简史”,在这些问题上余才疏学浅不敢也无力妄加强言。说起“超脱”二字,不得不回味起07年,短短一年时间却象历练了几十载,人啊,只有经历了大磨难、大悲痛以后才能“看破乌云见晴日”,就像我常讲的人出生以后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像一块石头,经过时间的磨砺有棱有角会被人世的河流抚平为鹅卵石,很多人认为成为鹅卵石就已成为人间的“精华”,但我个人觉得鹅卵石并不是终极目的,经过大伤悲、大碰撞后鹅卵石还会“破绽”,这时呈现出来的才是金子,这需要悟和超脱,需要境界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后而读了周先生的《红楼十二层》和刘心武先生的《红楼望月》,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了《红楼梦》这部奇书、百科全书,真的被曹雪芹先生“字字得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精神所折服,从中还认识一位“脂砚斋”,人们对她的真实身份众说不一,但我很赞同她是“史湘云”的说法,因为在曹雪芹《红楼梦》原旨里最后与宝玉终归走到一起的是史湘云,在句句的“脂批”里透漏了他们曾一起经历“浮华尘世”、著书“辛苦”,能将“字字得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一部血泪奇书同刊同名在一起,非一般友情所能及,非至亲所不能,《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让我们侧面的了解了著者的内心世界,更让我们了解了成书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矛盾,至今我还无缘亲见此书,是为遗憾,是为期盼。

我不敢妄加评价《红楼梦》里的任何人和任何事,自己没这个能力也没有独到的见解,不想表现什么也不能展现什么,只是喜欢,喜欢里面的伏线千里、暗藏玄机,喜欢史湘云的开朗、大方,喜欢超脱的诗句、文本,喜欢周汝昌先生的讲座,喜欢大家对《红楼梦》研究的基调。

用一首看完《红楼梦》自己编的打油诗结束此文吧,以搏众人一笑。



捧读红楼望红楼,红楼一梦千古愁。

拙人怎解红楼梦,只当红楼悟红楼。

评论

不良内容举报
正在载入评论内容...


<<前一张 下一张>>

秦绪荣
好友BLOG